关于EDC对Ryzen5000系列CPU效能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5800x 48g 电压 关于EDC对Ryzen5000系列CPU效能的影响

关于EDC对Ryzen5000系列CPU效能的影响

2023-08-14 01:3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目录:

一、绪论

二、EDC数值对59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三、通过Advance设置PBO时,EDC数值对58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四、通过Ai tweaker设置PBO时,EDC数值对58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五、Curve optimizer在All Cores与Per Cores设置状态下的差异

六、结论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关键词:EDC、5900X、5800X、CPU-Z、R20、跑分、Curve、B550、重炮手、Unify X

 

 

 

一、绪论

先前已经有很多测试表明,虽然调高EDC可以暂时解决L3减半的问题,但是过高的EDC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PU整体性能的表现。AMD在先前已经推出了Agesa1.2.0.1来解决L3减半的问题,从结果来看效果还算不错,各家板厂也陆续进行了更新。

然而EDC对于CPU效能的影响着实还是存在的,那么到底设置什么数值的EDC能过获得相对更高的性能表现则是本文要探究的对象。

本文将通过“R9 5900X搭配B550 Unify X”和“R7 5800X搭配B550M TUF”这两个测试平台,通过调整EDC数值,测试其分别在Cinebench R20中的多核分数与CPU-Z benchmark中单核与多核分数来初步量化探究其影响。

此外,在先前调整PBO参数的过程中,作者还发现某些设置的反常情况,本文也将一并指出。

 

名词解释:

PPT:CPU允许最大功耗

TDC:持续电流

EDC:峰值电流

Curve Optimizer:PBO2技术中的降压曲线设置

 

二、EDC数值对59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1、测试平台:

(下文出现平台A均指代该平台)

CPU:AMD Ryzen R9 5900X

主板:MSI MEG B550 Unify X

内存:英睿达 铂胜C9blh 16GX2@3800C14

散热器:利民 Frzen Magic EX360@汉堡排

(其余配件不对本次探究产生直接影响,略)

 

2、情况介绍:

    在Agesa1.2.0.1更新之前,为了防止L3减半情况的出现,许多人选择将EDC设置到一个较高的数值,这种设置虽然可以让L3速率回到一个较高的状态,但是也有很多人发现,在调高EDC之后,多项跑分软件的分数都有所下降,如何权衡则成了部分人的苦恼。通过林大的视频也可以看出,不同的EDC数值确实对CPU性能表现上有所干涉。

而在微星上个月更新Agesa1.2.0.1之后,L3速率恢复到接近之前最高值的水平(实际离最高状态仍然有一定差距),不再需要降EDC过分拉高。如何正确设置现在的EDC数值则是该部分主要探究的内容。

 

3、测试方法:

(1)BIOS设置

PBO在OC界面开启

Curve Optimizer:All Cores-negative-25

PPT:300

TDC:150

Pbo Scalar:10X

Max CPU Boost Override:200Mhz

开启PSS Suport;

开启C-state;

开启CPPC;

关闭CPPC Preferred Cores;

关闭Spread Spectrum;

内存按照当前最优化设置;

其余未提到的设置均保持默认

(2)测试规则

TDC设置为固定150A(经测试,PPT和TDC只要不过设置低导致撞墙,不会对性能表现产生影响),若TDC小于等于EDC,仅调整EDC数值;若TDC大于EDC,则TDC同时降为EDC等同数值。同时本文还加入了“PBO Limit”设置为“Motherboard”与“Disable”的测试结果,以便参考。

测试为保证稳定性和效率,均在win10 2004安全模式下进行,开机后:

①先运行一次CPU-Z跑分测试保证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。

②打开Cinebench R20 运行3次多核测试,每次测试之间间隔10秒,记录下3次所得分数。

③关闭R20,打开CPU-Z(Ver 1.95.0 英文版),运行5次CPUID Benchmark Version 17.01.64,舍弃最高与最低的两次结果,记录下剩余3次多核与单核分数结果。

④在部分设置为关键EDC数值的状态,进入正常系统,通过HWinfo与CPU-Z读取跑分状态下实际EDC、倍频或电压的数值,便于之后分析。(不读取L3数值是因为Agesa1.2.0.1已经基本解决L3降速问题,改变EDC对其影响较小,故该部分不做讨论)

⑤分析数据,取三次结果平均值,生成变化曲线。

(由于测试时间过长,本次测试不加入R20单核测试)

4、测试结果

实测数据CPUZ多核成绩CPUZ单核成绩R20多核成绩

5、结果分析

从以上数据及图表可以看出,EDC设置不同的数值,对该平台中5900X在CPU-Z及R20的跑分测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(1)CPU-Z多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,随着EDC的提高,CPU-Z多核跑分成绩逐步递减,整体呈线性相关;但需要指出的是,由于EDC本质是通过CPU的峰值电流,所以必定无法通过将EDC降到很低来换取更高的CPU-Z多核跑分。进一步降低EDC之后,必定存在某一个点,使得CPU由于电流过低而性能折损,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非常低的EDC(例如50)来验证。

实际通过测试发现,5900X在满载过程中,TDC最高值在108左右(TDC的设置不能低于该值),可以相信如果EDC设置到这个值附近,CPU整体性能表现将会大打折扣。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,在阈值范围内,5900X在CPU-Z的多核跑分表现与EDC值类似于线性反相关。

(2)CPU-Z单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,CPU-Z的单核跑分成绩具有几个变化阶段。首先在EDC设置为150的状态下,单核性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折损;而随着EDC的提高,在一定范围内(160-200),CPU-Z的单核性能测试维持在了一个最高的水平线上;单随着EDC的进一步提高,单核性能也发生了线性的衰减,直到达到BIOS可供设置的上限:999时,CPU-Z单核性能表现降低到了678.07分,相较于最高点有了1.8%的损失。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:EDC存在一个“甜蜜区间(本次测试平台中为160-200)”使得5900X在CPU-Z单核测试中可以获得最高的性能表现。

(3)R20多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,R20的多核测试分数曲线类似于CPU-Z的单核成绩曲线,也是在一定范围内,表现出较高的性能释放;进一步降低或提高EDC之后,性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。不过与CPU-Z单核测试不同的是,“甜蜜区间”的左阈值要比前者更高,来到了170;而右阈值则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,在200左右缓慢降低。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:EDC存在一个“甜蜜区间(本次测试平台中为170-200)”使得5900X在R20多核测试中可以获得最高的性能表现。

(4)其余结果分析

通过观察EDC设置为较高数值时的Hwinfo读取到的实际EDC数值可以发现,随着EDC达到250时,实际EDC仅为235.59,并未出现撞墙的情况(低于250的其他实验组均出现了EDC撞墙的情况)。并且随着EDC进一步提高,读取到的EDC却出现了反常的降低情况。EDC设置为999时,读取到的值已经低至176.562,初步猜想这与高EDC设置下的性能劣化或许有关。

“PBO Limit”设置为“Motherboard”与“Disable”的EDC实际限制分别为220与140。不过实际表现与手动设置有略微差异,可能与板厂调教有关,这点在此无法考据。“Motherboard”模式性能表现尚可,“Disable”模式性能损失过大并不推荐使用。要注意的是,这两个都属于预设模式,不同品牌、不同型号的主板可能存在巨大差异,建议实测过后再考虑使用。

 

5、总结

5900X在该平台下的EDC设置确实存在一个“甜蜜区间”,使得其在三项测试中均保证相对最高水平线的性能表现。本次测试获得的区间为170-200。由于体质差异、平台差异与散热条件差异,无法保证以上测试结果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完全复现,仅做参考。

三、通过Advance设置PBO时,EDC数值对58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1、测试平台:

(下文出现平台B均指代该平台)

CPU:AMD Ryzen R7 5800X

主板:ASUS B550M TUF 重炮手

内存:科赋 CRAX DJR 16GX2@3733C16

散热器:利民 PA120

(其余配件不对本次探究产生直接影响,略)

 

2、情况介绍:

由于华硕在前几天才迟迟开始更新高端主板的Agesa1.2.0.1,所以作为入门系列的B550M TUF重炮手想用上新的BIOS可能还要等几天(成文时间2021年3月13日)。所以L3减半的问题在该平台上仍然存在。如何考虑存在L3减半问题的情况下,EDC的最优设置即是本文的主要探究对象。

 

3、测试方法:

(1)BIOS设置

PBO在Advance界面开启

Curve Optimizer:All Cores-negative-28

PPT:300

TDC:140

Pbo Scalar:10X

Max CPU Boost Override:200Mhz

开启PSS Suport;

开启C-state;

开启CPPC;

关闭CPPC Preferred Cores;

关闭Spread Spectrum;

关闭Fmax;

关闭Performance Enhancer

内存按照当前最优化设置;

其余未提到的设置均保持默认

(2)测试规则

TDC设置为固定140A(经测试,PPT和TDC只要不过设置低导致撞墙,不会对性能表现产生影响),若TDC小于等于EDC,仅调整EDC数值;若TDC大于EDC,则TDC同时降为EDC等同数值。同时本文还加入了“PBO Limit”设置为“Motherboard”与“Disable”的测试结果,以便参考。

测试为保证稳定性和效率,均在win10 2004安全模式下进行,开机后:

①先运行一次CPU-Z跑分测试保证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。

②打开Cinebench R20 运行3次多核测试,每次测试之间间隔10秒,记录下3次所得分数。

③关闭R20,打开CPU-Z(Ver 1.95.0 英文版),运行5次CPUID Benchmark Version 17.01.64,舍弃最高与最低的两次结果,记录下剩余3次多核与单核分数结果。

④在部分设置为关键EDC数值的状态,在安全模式下读取L3速率,且进入正常系统,通过HWinfo与CPU-Z读取跑分状态下实际EDC,便于之后分析。

⑤分析数据,取三次结果平均值,生成变化曲线。

(由于测试时间过长,本次测试不加入R20单核测试)

4、测试结果

实测数据CPUZ多核成绩CPUZ单核成绩R20多核成绩

5、结果分析

从以上数据及图表可以看出,EDC设置不同的数值,对该平台中5800X在CPU-Z及R20的跑分测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(5)CPU-Z多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,CPU-Z多核跑分成绩除了在低EDC状态下有着明显的折损,整体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,平台A有着一定差异。不过查看数据可以发现,随着EDC的提高,跑分成绩还是存在极小幅度的降低,直至EDC设置为999,跑分相较于最高点损失约为1%。而当EDC小于100时,则发生了明显的性能损失,推测是电流不足导致的。

但观察低EDC状态下的L3速率则发现,当EDC低于130时,L3速率相较于正常水平出现了明显的降低。EDC低至90时,L3速率降低到了263GB/s;而当EDC达到150时,L3速率基本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。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:5800X在该平台、该设置下,在阈值范围内,5800X在CPU-Z的多核跑分表现与EDC值也类似于线性反相关,但影响程度非常有限。不过考虑L3速率的降低,建议EDC设置不要过低。

(6)CPU-Z单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,CPU-Z的单核性能分数随着EDC的提高在小幅度得降低,与前一项CPU-Z多核性能测试相似,都是影响极其微小。但单核性能直到EDC降低为90,仍然没有出现劣化,推测是这个阈值可能更低(绝不可能没有)。“甜蜜区间”仍然可以仍为存在,本次测试为100-170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:EDC对于5800X在该平台、该设置下,在CPU-Z单核性能测试中仍然有所小幅度的影响,但影响非常有限。“甜蜜区间”体现得不太明显。不过考虑L3速率的降低,建议EDC设置不要过低。

(7)R20多核测试

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,R20测试在高EDC下的表现与前两项相似,有降低,但很微小。而低电流状态下的阈值则出现在EDC=100的时候。“甜蜜区间”大致为120-170.

由此我们可以认为:EDC过低时,5800X在R20测试中的表现有明显折损。而高EDC则不明显。

(8)其余结果分析

通过观察不同EDC取值下,HWinfo读取到的实际EDC值可以看出:与平台A中实际EDC在高数值设置下反而降低的情况不同,该平台实际EDC达到一个阈值,即165左右时,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。且L3速率也在EDC设置为150时已经接近最高点;二者差距仅为9%。

“PBO Limit”设置为“Motherboard”与“Disable”的EDC实际限制分别为“某较大数值”与140。实际表现与手动设置结果相似,这点在此无法考据。

两个模式的性能表现均尚可,或可直接使用。要注意的是,这两个都属于预设模式,不同品牌、不同型号的主板可能存在巨大差异,建议实测过后再考虑使用。

 

6、总结

5800X搭配ASUS B550M TUF重炮手主板,通过Advance设置pbo,所得到的结果与平台A有所差异。但性能变化规律仍然类似,只是高EDC状态下的变化程度较小。但通过这种方式设置PBO,高EDC并不能使L3速率恢复本来应有的速率(700GB/S左右),只要EDC不过低,均可保持在400多的稳定速率下。综合考虑,建议EDC调整区间:150-170。由于体质差异、平台差异与散热条件差异,无法保证以上测试结果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完全复现,仅做参考。

四、通过Ai tweaker设置PBO时,EDC数值对5800X测试性能的影响

 

1、测试平台:

(下文出现平台C均指代该平台)

CPU:AMD Ryzen R7 5800X

主板:ASUS B550M TUF 重炮手

内存:科赋 CRAX DJR 16GX2@3733C16

散热器:利民 PA120

(其余配件不对本次探究产生直接影响,略)

 

2、情况介绍:

在B550M TUF重炮手早先几个版本的bios中,Ai tweaker中的PBO经测试存在效能不高的问题,并且由于其中没有Curve Optimizer设置项,所以一般建议移步至Advance中设置PBO的全部参数。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Advance里的EDC调高不能获得700GB/s的L3速率,于是在先前就已探究出在Advance中设置好PBO之后,再到Ai tweaker中单独设置EDC,就可以既保证PBO的效能,又获得较高速率的L3。但一方面由于平台B与平台A的测试中所发现的部分差异,考虑到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PBO设置入口的不同;另一方面则是为探究上述所说的混合设置方式是否完美,则产生了以下测试。

 

3、测试方法:

(1)BIOS设置

PBO在Ai tweaker界面开启

由于B550M TUF重炮手的Ai tweaker界面中PBO没有Curve Optimizer选项,为保证严格控制变量,本次测试均未设置Curve值,仅为探究性能变化曲线。所得分数相较于平台B必定有明显降低,此结果为预想之内。

PPT:300

TDC:140

Pbo Scalar:10X

Max CPU Boost Override:200Mhz

开启PSS Suport;

开启C-state;

开启CPPC;

关闭CPPC Preferred Cores;

关闭Spread Spectrum;

关闭Fmax;

关闭Performance Enhancer

内存按照当前最优化设置;

其余未提到的设置均保持默认

(3)测试规则:

由于本次测试偏向于定性测试,于是实验数据尽可能简化。每组测试仅跑一次,所设对照组也较少。

且加入了“在Ai tweaker中调整pbo参数,在advance中调整curve-28”与“在advance中调整pbo参数及curve,在Ai tweaker中调整EDC为450”两种额外测试以探究混合设置下的能效表现。

4、测试结果

实测数据CPUZ多核成绩CPUZ单核成绩R20多核成绩补充测试

5、结果分析

由上图可以发现,通过在Ai tweaker中设置PBO,获得了与平台A非常类似的曲线,即EDC在过低或过高的状态下CPU均有明显性能劣化,EDC存在一个明显的“甜蜜区间”。且低EDC状态下的L3速率进一步降低,仅有174GB/s;高EDC状态下的实际EDC变化规律也与平台A相符。

而两种混合设置根据测试可以看出均是有效的。当前的BIOS(1804)已经修复了之前Ai tweaker中PBO效能低的问题。

在Agesa1.2.0.1未更新之前,实际使用建议采用“在advance中调整pbo参数及curve,在Ai tweaker中调高EDC”的方式,这种方式能够避免高EDC下的性能明显劣化,且能获得较高L3速率。

 

五、Curve optimizer在All Cores与Per Cores设置状态下的差异

 

在设置Curve值的过程中,发现如下情况:当采用平台A,Curve设置All Cores-negative-25时与设置Per Cores-全部negative-25时有显著的性能差异。

 

同样Curve-negative-25情况下的差异

这一点可能与电压控制的方式有关,且不知道是否每个主板都会复现,该平台使用主板为B550 Unify X,测试平台有限,需待更多人测试。

六、结论

根据以上测试,可以认为EDC的设置均存在一个“甜蜜区间”在此区间内,各种跑分测试、L3速率均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。EDC不宜过低,否则会电流过低导致性能下降;不宜过高,否则也会出现实际不同程度的性能降低。

B550M TUF重炮手作为讨论度和使用率最高的B550主板,推荐暂且可以不管L3降速的问题,华硕正在陆续更新各型号的Agesa1.2.0.1BIOS。等到新版BIOS更新之后再确定调整方式也不迟。

PPT只要不过低,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,建议随便给个高点的数值(300以上)即可。

5900X的TDC阈值大约在108左右;5800X为60左右;TDC的设置不能低于这个数值,建议比EDC低20即可。

5900X EDC参考值:170-200

5800X EDC参考值:140-170

由于CPU体质差异、主板型号差异、BIOS差异,实际表现可能会有不同,以上数值仅供参考。

由于测试平台、时间、精力有限,测试数据不足,或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,结论较为粗浅,有兴趣者欢迎复现本次测试,提供更多的样本参考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